这是我原创的第768篇文章股票十倍杠杆
我可能真的老了,现代年轻人的消费行为的确有点难以理解。
前段时间,泡泡玛特《哪吒之魔童闹海》盲盒单价69元,月销量超10万单。消费者还很喜欢,表示:“拆盒的快乐无可替代”。
图片
还有一组数据显示,情绪消费品类中,虚拟服务占比从2024年的32%跃升至2025年的47%,年轻人更倾向于为“即时快乐”付费。
来看看下面这些词语,有几个你能理解。
图片
没错,这里就藏着下一个千亿级别的顶级赛道:情绪经济。
01
情绪经济爆发的逻辑
1、营销专家科特勒有一个消费行为三段论。
人们的消费行为从“量的消费”满足基本需求,到“质的消费”追求功能与品质,最终迈入“感性消费”时代。
对于00后这一代,普遍都是从小丰衣足食,如果说那他还有什么追求,那就只剩下如何让自己快乐。已经到了感性消费时代,他们更愿意为商品背后的情绪价值、文化符号买单。
当一台复古绿空调因颜色让人联想到“森林”而销量暴涨,当“拒绝蕉绿”捏捏乐靠谐音梗火遍全网,商品本身已不再是核心,它们只是传递情绪的媒介。
购买行为从“我需要”变为“我感觉”,人们借由消费实现心理满足、压力释放,甚至完成自我表达。
2、不确定时代,更需要缓解焦虑。
当代中国人,焦虑已经是普遍。
图片
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》的数据显示,41.95%的中国年轻人存在轻度抑郁倾向,超三成消费者坦言“买东西只为缓解焦虑”。
于是,我们看到:
写字楼下的便利店开始售卖“好运喷雾”,瓶身上印着“喷一喷,甲方退散”;
寺庙旅游热度暴涨,年轻人排队求“事业御守”,转头却在功德箱投下硬币许愿“早日离职”;
青岛一家民宿推出“森林冥想+茶道疗愈”套餐,淡季入住率逆势提升30%。
这些消费的本质,是用小额成本对冲现实压力。 就像股民买期权抵御风险,年轻人也在用“情绪商品”构筑心理安全垫。
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,功能不再是唯一标准,商品能否成为 “情绪符号” 才是关键。
比如,买盲盒不是为了收藏,而是享受拆盒瞬间的多巴胺冲击。家居装修强调“氛围感”,一盏落日灯就能让出租屋变成“诗和远方”。
02
谁在收割情绪红利?
情绪经济的战场已全面铺开,四个细分领域正涌现出颠覆性创新。
赛道一:虚拟情绪商品——贩卖“即刻快乐”
玄学疗愈:塔罗占卜结合心理学话术,单价200元的“职场运势咨询”供不应求;星座博主用“水逆指南”教人“科学摆烂”,粉丝黏性远超知识博主。
图片
符号化消费:“拒绝蕉绿”捏捏乐靠谐音梗走红,工厂老板感叹:“这比做手机壳赚钱多了!”
赛道二:体验式场景经济——打造“情绪避难所”
长沙万家丽广场的密室逃脱,设计出“骂老板”主题房间,玩家可对NPC疯狂输出,结束后获赠“开除通知书”留念;
杭州出现“过家家式”消费空间,成年人花198元就能在玩具厨房煮泡面、捏橡皮泥,商家直言:“客户不要精致,只要解压。”
赛道三:AI情绪服务——24小时“电子闺蜜”
某AI情感咨询师上线3个月用户破百万,其核心功能不是解决问题,而是反复说“我懂”“你辛苦了”;
微软情绪识别技术落地零售店,摄像头分析顾客微表情后,自动推荐“治愈系”甜品,客单价提升22%。
赛道四:文化IP×热梗——引爆情绪消费
瑞幸联名《玫瑰的故事》推出玫瑰拿铁,3天售罄;百雀羚签约《繁花》演员辛芷蕾,双十一销售额破2.72亿元4;
图片
B站UP主售卖“一袋垃圾”成现象级案例,消费者留言:“买的不是垃圾,是叛逆的快乐”
03
普通人有什么机会?
情绪经济的核心逻辑,是将功能需求转化为情感共鸣。普通人无需庞大资本或尖端技术,只需敏锐捕捉用户的“情绪缺口”,便能实现弯道超车。
比如,你可以在小红书上分享“用毛绒玩具治愈职场焦虑”的创意,随后可推出“解压玩具搭配职场故事”订阅盒。
图片
如果你在某个行业里,想要将产品卖得更好,业务做得更好。也要更注重产品从“解决问题”到“创造感觉”的转变。
比如,你做的是教育行业,那就不仅仅是提分这个需求,要更重视体验。可以开发“情绪化学习工具”:如将数学公式编成治愈系漫画,用故事化解学习恐惧。可以提供“学习陪伴服务”:兼职成为“线上学习搭子”,用语音鼓励、进度监督帮助学生缓解孤独感。
你做的是知识付费产品、训练营,那就不仅仅是只教人学会一项技能,学会赚钱,而是可以向用户展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、积极的价值观。
如果你是零售行业,可以从“卖商品”转变成“卖体验”。
消费者厌倦标准化产品,渴望情感化购物体验。
举两个例子。
一是设计“情绪盲盒”:将滞销品重新包装成“神秘惊喜包”,附上手写祝福卡,溢价30%销售。
二是运营“故事型小店”:在二手平台售卖旧物时,为每件商品撰写前任主人的温情故事,转化率提升50%。
如果你是做线下生意的,我强烈建议你去日本考察一下,那边在情绪经济上,至少领先中国20年。
所以,如果你能抓住情绪经济,那就是抓住年轻一代的消费者。未来十年必然大有所为。
这是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用情感重构世界。
未来十年,出租车司机可以靠“治愈车厢”年入百万,家庭主妇能用“情感食谱”创立品牌,退休老人可凭“人生锦囊”成为网红——关键在于,你是否愿意跳出功能主义的框架,用情绪价值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。
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股票十倍杠杆,而重做的钥匙,正握在每一个“情感觉醒”的普通人手中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平台网_配资网站首选_配资平台大全观点